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分析
十年发展谱华章 勇毅前行铸辉煌
文章来源:     浏览量: 3687   发表时间: 2022-09-22 15:53:56.0
打印本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靖边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靖边县统计局)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成绩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稳工业、促投资、强弱项、补短板,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结构调整成效初显、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谱写了新时代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奋斗篇章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质效同步提升

十年全县经济“含金量”不断提升,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连续十年荣登“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榜单。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317.05亿元跃升至2021年450.02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是2012年的1.4倍十年间,经济总量增加132.97亿元累计完成3426.67亿元分产业看,十年间,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加19.81亿元、29.70亿元、83.47亿元

5f09e49f70ba5a06ed6373820512806.jpg

 

(二)经济增速保持稳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2021年同比增长8.2%,分别高于全市、全省0.3、1.7个百分点,2012-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分产业看,十年间,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5.0%、5.4%、7.8%,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三)人均GDP实现新跨越。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的88872元,提高到2021年的115524元,是2012年的1.3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十年间增加26652元,年增长3.5 %

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年来,全县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形成了一产抓特色、二产强基础、三产增动能的发展格局。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5.3:81.8:12.9调整为2021年的8.1:64.3:27.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2年的3.4%、82.8%和13.8%调整为6.7%、75.6%和17.7%。十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2.8、14.7个百分点,第产业下降17.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提升了3.3、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7.2个百分点。二产占比大幅下降,一、三产占比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

fabb0fe49c638b8a8d1a56757e4883c.jpg

 

(二)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8.4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5.11亿元,增加1.3倍。十年间,全面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全程机械化作业力度,实施农田机电配套、土壤改良、旱作农业节水等项目,粮食播种面种由2012年的77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104.1万亩,增长35.1%;其中,机耕面积由2012年的75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92万亩,增长22.7%。各类良种作物连年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282.12万吨培育“畜、薯、菜”3个10亿级主导产业,“3+X”特色优质高效农业不断发展。2017-2021年,先后注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3个、“两品一标”农产品13个、GAP农产品92个。2020年,东坑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榜单,靖边马铃薯、胡萝卜、辣椒、荞麦、羊肉5个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产品。

(三)工业经济调整有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1年首次突破600亿元,达到61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十年间,年均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地位持续稳固,2013年建成全球首套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被联合国评为“清洁煤利用示范项目”,创造了多项国际国内第一;2021年聚烯烃产量达到185.67万吨,以油气能源为主导工业经济逐步转型升级,分门类看,2021年采矿业总产值150.82亿元,年均下降1.8%;制造业总产值371.04亿元,年均增长5.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89.56亿元,年均增长32.7%。风能、太阳能资源有序开发,新能源发电产业动能逐步释放,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达到35.28亿元千瓦时,是2012年的40.6倍。

(四)服务业结构日趋优化。十年间,全县依托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实现较快发展,行业种类增加,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年均增速以超过GDP年均增速2.0个百分点快速增长。分行业看,2012年主导全县服务业的批发业、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比为50.4%;2021年,主导全县服务业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铁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零售业、批发业占比为52.7%,服务业结构趋于合理,逐步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迈进。

三、供求结构持续调整,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十年来,全县上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供给收缩需求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实现由投资依赖向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转变内需潜力逐步释放,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一)投资质量不断提升。十年间,全县完成投资总量近1500亿元一系列重点项目有序开工,投资质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2012年的1.3:63.8:34.9调整为2021年的3.2:61.2:35.6。种养殖、新能源发电、煤油气综合利用、物流、旅游、安居工程、生态改善、无人机试验测试等一大批重大投资项目的落地实施,为全县投资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同时也为推动与全县主导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积蓄了新的力量。

(二)消费市场活力增强。十年间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75亿元,年均增长9.7%。2017-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量8.23亿元,年均增长12.3%消费市场规模大幅扩张,消费热点不断涌现2020年疫情影响消费市场略显疲软,2021年一系列稳增长、促民生政策的实施,消费市场活力逐步恢复,实现8.1%的增长。十年间,消费结构逐步向品质型消费转变,汽车、家电、通讯等消费遍及普通家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个性化需求快速增长。

3055082fb3d39fc6bf2bfd76c81d709.jpg

 

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惠民实事稳步推进

十年来,全县上下始终坚持民生优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巩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惠民实事。

(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干部群众集众智、聚群力,全面集结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4.2亿元,全县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719户15648人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5107.02元,增长至2020年底的12702.25元,增长1.5倍。

(二)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以来,我县强力推进“三农”各项工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宜居宜业格局加快构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目前我县已成功创建乡村振兴标杆村2个、示范村29个、省级示范镇1个,成立集体经济组织209家。先后获评“2019年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典范县”“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建设优秀县”“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县”。

(三)富民增收获得显著成效。十年来,随着经济总量逐步提高,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8652元增长到2021年的39438元,年均增速为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1413元增长到2021年的18307元,年平均增速为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倍差由2012年的2.51降至2021年的2.15,缩小0.36个百分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2021年末,全常住人口39.01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3.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4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5.1万人。城镇化率逐年提升,连续八年高于60%。

    五、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基础设施愈加完善

十年来,全县加大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创新活力显著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居民文化素质大幅提升。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专任教师总数6265人,较2012年增加1916人。十年来,累计新建八小、十二小等学校11所,新增幼儿园14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4%。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由2012年的2675人提高到2021年的2783人。高考录取率由2012年的81%提升至2021年90%,增长9个百分点。 

 (二)文旅事业向好发展。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力推动文旅事业向好发展。十年来,我县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21个,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建成景区景点17家,其中,国家3A级景区5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先后获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名县”“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及“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杨桥畔汉代城址、小河会议旧址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卫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6个,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全部搬迁新址,县医院河东分院即将投入使用,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社会保障持续增强。全县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救助、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2021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8.59万人、33.71万人、2.29万人、6.05万人;城市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350元提高到2021年的74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850元提高到5000元,社会保险覆盖人数不断增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十年奋进步履稳健,继往开来再扬风帆。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上下将锚定“1365”发展战略,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蓄势谋势,接续奋斗,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