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信息
2021年榆林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十四五”实现“开门红”
文章来源:     浏览量: 6928   发表时间: 2022-01-25 15:47:51.0
打印本文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更是榆林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榆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榆林的前进方向。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全市上下谨遵总书记瞩托,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三转三补”新思路,科学统筹各种风险挑战与经济稳增长,劈波斩浪、勇毅向前,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预期目标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开门红”,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呈现出“三突破、两个好、一平稳、两恢复”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为榆林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三突破:

一是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达5435.18亿元,稳居全省第二,比上年增长7.9%,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2%,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25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704.6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29亿元,增长9.2%。

二是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1.工业总产值首超七千亿。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5.9%,两年平均增长22.7%。其中,能源工业产值增长61.4%;化工行业产值增长54.3%。

2.规上企业户数创新高。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1019户(不包含6户省反馈企业),为历年来最高水平,稳居全省第二。其中,产值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共129户,产值五十亿元以上的企业24户,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能源企业590户,化工企业58户。

3.主要能化产品产量取得新突破。原煤产量5.52亿吨,比上年增长6.2%,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原油1094.66万吨,增长4.4%;天然气214.15亿立方米,增长1.9%;发电量1448.14亿千瓦时,增长15.2%;聚乙烯142.47万吨,增长23.0%;聚丙烯170.70万吨,增长29.7%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位居全省第三,两年平均增长7.6%,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0.3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9.2%,制造业增加值下降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4.7%。从能源和非能源看,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9.7%,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4%。

三是“五上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2021年末,“五上企业”数量突破三千户,创历史新高,达3006户。其中,工业1019户,建筑业776户,批零住餐业694户,房地产业231户,服务业286户。

两个好:

一是投资回升延续向好。2021年面对“双碳”“两高”“双控”等政策约束趋紧影响,全市上下因时因势果断调整工作着力点,出实招、出硬招、抓落实,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扭转投资下行的被动局面,从9月份起连续四个月投资止跌回升,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3.5%,较1-11月收窄4.4个百分点,较1-8月最低增速收窄12.9个百分点。

1.重点领域投资持续收窄。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6.7%,降幅较1-11月收窄4.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4.4%,降幅较1-11月收窄6.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下降13.6%,降幅较1-11月收窄4.4个百分点。

2.三次产业投资继续回升。2021年,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9.8%,降幅较1-11月收窄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6.7%,降幅较1-11月收窄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8.4%,降幅较1-11月收窄3.0个百分点。

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保持高位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9.1%,两年平均增长16.3%。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33.62万平方米,增长35.7%,两年平均增长33.7%;商品房销售额236.27亿元,增长31.2%,两年平均增长38.0%。

二是质效指标增势较好。1.企业效益跃然升华。1-11月,全市直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80.6亿元,同比增长70.4%,两年平均增长30.0%;利润总额1856.5亿元,增长163.0%,两年平均增长65.9%;亏损企业户数较去年同期减少48户。1-11月,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50.44亿元,同比增长36.5%,两年平均增长19.0%。

2.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73元,比上年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7.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51元,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2元,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9.5%。

3.金融市场运行稳健。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44.52亿元,同比增长19.6%,两年平均增长15.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84.59亿元,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长10.3%。

4.铁路客货运力增势强劲。2021年,铁路客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16.6%;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长0.2%,两年平均增长2.5%。

5.全社会用电量高位增长。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406.8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1%,两年平均增长12.3%。其中,工业用电量332.53亿千瓦时,增长15.7%,两年平均增长12.3%。

一平稳: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4.0%;实现增加值302.16亿元,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3.9%。

在种植业方面,今年受夏季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蔬菜、园林水果等经济作物中低速增长。全年实现粮食总产223.72万吨,上年下降11.9%;蔬菜及食用菌122.54万吨,增长1.3%;园林水果209.29万吨,增长0.5%。

在畜牧业方面,生猪产能总体稳定,猪肉价格以小幅震荡调整为主,总体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区间;羊、牛饲养量稳中有增,肉蛋奶价格总体稳定。全年猪羊牛禽肉产量24.5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猪肉、羊肉、牛肉分别增长13.2%、8.1%、5.5%禽肉产量下降1.5%。年末,猪、羊、牛存栏分别增长0.3%、0.2%、2.8%,家禽存栏下降4.0%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增长2.3%;猪、羊、牛、家禽出栏分别增长10.3%、4.0%、3.1%、2.9%。

两恢复:

一是服务业保持恢复。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5.8%,与2019年持平,低于2018年5.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1%,金融业增长8.8%,房地产业增长11.9%、其他服务业增长7.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0.6%。1-11月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两年平均增长10.9%。

二是市场消费保持恢复。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25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0.6%,分别低于2019年、2018年7.4、9.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43.78亿元,增长4.0%两年平均下降1.1%。

总的来看,今年受疫情、旱情、“双碳”“双控”“两高”政策约束趋紧及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叠加影响,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成绩实属来之不易。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虽处于常态化,但仍在演变的全球疫情、时有发生的国内零星散发病例、更趋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以及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势必将给我市经济平稳运行增添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但从利好形势看,当前全球对资源能源的刚性需求仍然坚挺,这种需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应当还将延续,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我市来讲,这是非常利好的因素,我市的煤及其他能化产品仍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不出现大的市场波动情况下,能源产品及其下游制品价格也应当会保持在高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来榆林考察时指出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由此可见,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变,煤化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大有前途,榆林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地位更加凸显,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十分可期。另外,2021年我们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研判,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好、潜力大、韧性足,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继续保持我市经济稳步增长势头。2022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榆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准确识变应变求变,统筹把握大势,扎实推进“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全力以赴调结构、推转型、促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着力稳住工业大盘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生产平稳,激发消费市场活力,重点要加压紧盯、真抓实干、下茬推进服务业快速恢复常态,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助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