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分析
疫情影响短期受挫育新机 县域发展稳中向好开新局
文章来源:     浏览量: 4289   发表时间: 2021-03-01 13:56:02.0
打印本文

—2020年榆林市县域经济监测分析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按下“暂停键”。面对严峻复杂的环境形势和前所未有之风险与挑战,榆林12县(市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六稳”“六保”等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守住底线”总要求,争分夺秒、攻坚克难,以更为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年来,全市12县(市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产业发展基础保持稳固,需求动力基本稳定,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好转,县域经济发展在十分困难的局面下整体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县域经济概况分析

2020年,榆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9.66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2.2和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2.48亿元,增长2.3%,占GDP比重为6.7%;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64亿元,增长5.6%,占62.5%;第三产业1261.55亿元,增长2.6%,占30.8%,二产主导地位依然稳固。总体上看,全市经济运行整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前四季度分别增长4.2%、5.2%、5.2%、4.5%,前三季度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一)城区经济基本情况

2020年,榆阳、横山两区实现生产总值1200.45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52亿元,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6.0%,同比增长1.8%;工业增加值605.24亿元,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50.4%,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1.58亿元,同比增长16.7%;服务业增加值424.48亿元,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35.4%,同比增长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46.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4%,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33亿元,同比下降4.5%。新增统计调查单位120家,占两个区统计调查单位总数的12.0%。

(二)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2020年,神木、府谷等十县实现生产总值2889.27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96亿元,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6.9%,同比增长2.5%;工业增加值1818.25亿元,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62.9%,同比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9.26亿元,同比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837.11亿元,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29.0%,同比增长3.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38.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97亿元,同比下降7.2%。新增统计调查单位260家,占十县统计调查单位总数的14.0%。

二、县域发展亮点呈现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环顾“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稳定恢复、稳定向好的榆林县域经济正逐步走出阴霾,并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特征。

(一)规上工业平稳增长,能源产业砥柱中流。榆林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油气电等特有的资源优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在煤炭行业的强力拉动下完成产值4712.98亿元,实现增加值2360.79亿元,同比增长6.0%,位居全省第二。2020年,煤电联营和电力行业转型升级效果显现,能源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6.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6.0个百分点,是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顶梁柱”、“主心骨”,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近90%,因此以能源、化工行业等重工业为主的榆阳、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北六县市区与以杂粮制造等轻工业为主的南六县呈现出鲜明的区域发展特点,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截然不同。其中,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在去拿时工业经济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分别拉动工业增速3.2、2.0、0.3个百分点。

二)规上服务业逆风增长,新兴行业作用初显。2020年,榆林规上服务业持续逆势增长,营业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82.87亿元,同比增长19.7%,高于全省15.9个百分点。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服务业日新月异,依靠网络发展的新业态新经济活力尽显,“互联网+”新兴产业稳步增长,现代物流增势明显。全年,规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68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47亿元,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13亿元,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4%、2.4%、20.7%、101.6%,合计拉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0个百分点。

(三)重点项目建设亮点纷呈,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2020年,全市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1+3”战略协议全面落地,科创新城完成控规修编,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79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650亿元、增长26%。深耕“12363”战略,延长填平补齐工程、陕西精益化工等一批重大转化项目建成投产,五大千亿级项目引领的万亿级高端能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依托资源要素优势加力培育新兴产业,华秦氢能产业园开工建设,高新区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园启动运营,引入世界首条大型无人机货运超视距航线,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聚力发展农业四个百亿级主导产业,羊子“双千万”工程开局良好,优质山地苹果突破100万亩,有力应对近25年来最严重的春夏连旱,超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最具影响力城市建设扎实推进。2020年,从城区建设情况来看,榆林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推开“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和造林绿化示范点建设,新增营造林105万亩。持续加大中心城区补短板、提品质力度,成立城市管理工作委员会,投资25.8亿元加快完善路网管网和市政公用设施,“四馆两中心”主体完工,榆溪河生态长廊全线贯通,一批城市运动公园和社会足球场、插空式绿地公园建成开放,榆阳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运,西榆动车开通运行。从县域发展情况来看,全年县域发展实现新突破,神木、府谷再次入围全国百强县,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区域发展硬支撑持续强化,清子高速全线通车,东线引黄干线工程开工,西线引黄提升改建和三县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三、县域发展短板分析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榆林县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较为突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新的增长点尚处于培育壮大期,消费供给水平还不优,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创新和人才支撑不足,经济外向度低,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力不强等,均是制约县域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县域发展不平衡,速度较慢。“南弱北强”的区域发展现状是榆林长期存在的不争市情,在全年经济运行整好于预期的情况下,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大的现状仍旧突出。榆林县域经济主要依靠北部资源县支撑,仅神木市的生产总值就占全市县域的44.8%,南部六县生产总值之和仅占全市县域总量的13.4%。近几年资源县(市)受多种因素影响,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少,经济增长较慢,致使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八年低于城区。2020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为70.6%,低于上年度2.5个百分点。

(二)能源产业依赖度过高,影响突出。2020年,受疫情、旱情等冲击,服务业和农业的生产能力全年都是在恢复当中,即使年终实现了转正,但二者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不足四成,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作用有限。反而受到影响较小的二产在这种形势下,稳住经济基本盘的作用愈加突显。全年经济形势如何关键取决于二产的发展形势,二产看工业,工业看能源,能源看煤炭,其贡献度高达六成。综观全年工业经济,上半年受2019年“1.12”矿难事故影响,造成煤炭增速较高;下半年,受煤炭产能限制,产量的上涨空间受限,同时受疫情影响,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增速从1-5月的最高点15.9%回落至1-12月的6.0%。进入下半年以来,由于工业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导致年终GDP仅增长4.5%,较二、三季度均回落0.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下降了2个位次。因此不难看到,能源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市经济基本盘的稳定,也说明我市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度较高,同时也暴露出我市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三)市场活力恢复不均,新动能发展滞后。分区域看,全年北六县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70.18亿元,占全市社零总额87.1%,同比下降5.7%,优于全市0.2个百分点,优于南六县1.5个百分点,北六县发展明显好于南部六县。面对疫情冲击,新兴互联网信息行业本应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新动能,然而,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库企业却仅有4户,且经营困难重重,全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500万元,同比下降44.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只有1户,营收仅达到300万,同比下降86.4%。全年限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1.78亿元,仅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0.8%,同比下降67.2%。可见,全市限上企业网销模式滞后,市场挤压明显,仍处发展低谷期。

四、县域发展对策建议

当前,榆林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乎到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活力也在县域。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紧紧抓住“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基地建设战略机遇,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南六县杂粮制造等行业为主,抓科技创新、品牌提升,做大做强优质特色农业,统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二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经济,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县城为基础,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是利用现代化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一要抓好能源工业基本盘。首先,稳定煤炭生产,在安全生产、环保达标的前提下,稳定释放产能,提高煤炭产量,推动能源工业平稳增长。其次,增加电、油气产能。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电厂发电效率,增加发电量,同时加大电量上网外销;不断提高原油、天然气产能和原油加工产量,全面增强电、油和气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二要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应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县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群、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因此,加快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突出“一县一策”,重点抓好南北六县中心城镇建设,高标准推进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县域产业承载能力,引导企业聚集发展,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力度,构建沿黄河、沿汉(丹)江梯度分工合理、集约经济高效的产业布局和城镇格局,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设市、设区。

(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相对于榆林北部六县而言,南部六县在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形成自身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提高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应当建立更为完善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根据山西省每年对县域经济考核的结果,对各县(市区)进行相应奖惩,每年开展评选经济发展“十强”和“十快”乡镇活动,对评选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发展业绩突出,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的党政正职给予重奖和重用,使各县、各乡镇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形成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榆林市统计局综合科

撰稿:霍腾

2021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