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分析
奋力拼搏二十载,辉煌成就谱华章
文章来源:     浏览量: 3470   发表时间: 2020-06-16 00:00:00.0
打印本文

 ——西部大开发20年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999年3月22日,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标志,宣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全面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大幕正式被拉开。20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旗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艰苦创业,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发展机遇期,全心全意谋发展。经过全市人民20年的奋力拼搏,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谱写出了榆林儿女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秀丽华章。  

一、经济发展阔步向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上世纪80年代,榆林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20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榆林紧紧抓住矿产资源大开发的机遇,经济发展迎来了“黄金期”,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呈现突破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79.86亿元,在之后的20年里,榆林经济实现了五次跨越: 2000年突破百亿元大关(这一年撤销榆林地区设立地级榆林市)、 200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两千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三千亿元大关、2019年榆突破四千亿元大关。2019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4136.28亿元,是1999年的51.8倍。榆林的经济总量在1999年仅排在全省第七位,但从2005年起至今已经连续15年稳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西安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从1999年的5.0%提升至2019年的16.0%,提高了11.0个百分点。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榆林在全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二)经济发展连续跑出加速度  

20年间,榆林经济发展在能源经济的大力推动下加速向前,经历了速度换档、动力转换等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再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平稳健康发展历程。20年来,榆林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着年均12.4%的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0、3.5个百分点。1999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为-8.8%,而全省、全国增速分别达10.3%、7.7%。2000年-2012年,榆林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均高于历年全国水平,与全省相比,除2009年和2012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省水平;特别是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增速更高,分别达到了20.0%、21.4%和25.3%,其中2008年达到了近年增长的峰值。2013年起至2019年,榆林经济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并向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断迈进,近7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1:1999年-2019年榆林市GDP总量、增速及全国、全省增速  

 

 

(三)第二产业异军突起,一、三产业协同发展  

在能源大开发的背景下,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尤其是工业经济迅速崛起,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一、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1999年和2000年榆林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12.5:46.6:40.9和13.3:44.4:42.3,这两年二、三产业占比基本均衡。2001年-2019年,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占比整体呈逐年提升态势,二、三产业占比整体在下降;2019年榆林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6.1:65.0:28.9,第一、三产业占比较1999年分别下降6.4、1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较1999年提升18.4个百分点。2019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0.72亿元、2690.34亿元、1195.22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25.2倍、72.2倍、36.6倍。  

2:1999年-2019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变化  

 

 

二、县区实力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各具亮色  

西部大开发20年来,各县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有目共睹,各具特点,经济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经济总量看,北六县迅猛崛起。西部大开发20年来,各县区经济总量均大幅跃升,特别是北六县增长更为迅猛,北六县地区生总值占全市比重由1999年的75.2%提升到2019年的91.3%,南六县由1999年的24.8%下降至8.7%;2019年北六县地区生产总值是1999年的62.9倍,南六县是1999年的30.6倍,其中神木地区生产总值已跃入千亿方阵,达1362.88亿元,是1999年的99.2倍,也是12县区中经济总量跃升幅度最大的县,目前其他5个北部县区经济总量均在两百亿以上,南六县经济总量均在百亿以下。12县区的经济排名发生较大变化,神木在1999年排在12县区的第2位,从2000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市第1位,地位不容撼动;榆阳、横山分别从1999年的第1位、第5位后退至2019年的第2位、第6位,定边、米脂、清涧、子洲分别较1999年均上升1个位次,府谷、靖边、绥德、吴堡的位次较1999年没有变化。  

 

 

从经济增速看,神木领跑全市,独领风骚。1999年-2019年,12县区中有9个县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跑赢全市平均水平(12.4%),只有米脂、吴堡、清涧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6、1.0、2.1个百分点;有11个县区跑赢全省平均水平(11.4%),仅有清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12个县区全部跑赢全国平均水平(8.9%),最低的清涧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12县区中神木年均增速最高,达18.3%,独领风骚,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5.9、6.9、9.4个百分点;靖边、绥德分别位列第2、3位。  

 

 

三、各行各业齐头并进,发展成效亮点纷呈  

(一)农业发展成就斐然  

1999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的实施,农业科技的深入推广,农业生产不断向着现代化迈进。当前,在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力推广之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持续改进,农业基础愈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更加便利、高效,农业产出更大,粮食、蔬菜、水果以及畜产品产量连年增收,农产品更加丰富,“十年九不收、靠天吃饭、自产自用”的旧貌得到极大改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以马铃薯、小杂粮、红枣、羊肉、大漠蔬菜、山地苹果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目前榆林是全国五大马铃薯种植地级市之一、全国重要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之一、陕西省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等。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不断加快,马铃薯、山地苹果、小杂粮、横山羊肉、子洲黄芪、府谷海红果、佳县红枣等一批以“榆林”冠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多种宣传和营销,上京入沪、远销苏杭、粤港澳,甚至漂洋过海“下西洋”,“榆”字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居全省地市之首,2008年5月,“子洲黄芪”成为榆林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全市先后有府谷海红果、府谷黄米、清涧红枣、清涧粉条、米脂小米、横山大明绿豆、横山羊肉、佳县干枣、佳县鲜枣、定边马铃薯、定边红花荞麦、榆林豆腐、靖边苦荞、靖边小米、靖边马铃薯、吴堡红枣等农产品也纷纷加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行列。199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12亿元,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9.73亿元,是1999年的24.3倍,年均增长6.4%。1999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9.62亿元,2019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61.44亿元,是1999年的27.2倍。  

3:1999年-2019年榆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  

 

 

全市耕地资源保持增长,农业基础更加稳固。2019年末常用耕地面积为791.58千公顷,较1999年增加166.25千公顷;2019年末耕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18.4%,占比较1999年提升4.0个百分点。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727.27千公顷,是1999年的1.1倍。  

农产品产量连年增加,产品极大丰富,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供需矛盾得到根本扭转。从农作物产量看,2019年粮食产量265.48万吨,是1999年的6.6倍,年均增长5.1%;2019年水果产量202.12万吨,是1999年的30.3倍,年均增长16.5%。从畜牧业看,2019年肉类总产量16.19万吨,是1999年的1.8倍,年均增长2.8%;2019年奶类产量7.02万吨,是1999年的4.4倍,年均增长7.4%;2019年末羊存栏、出栏分别为549.12万只、339.13万只,分别是1999年的2.3倍、2.5倍,年均分别增长4.0%、4.5%;2019年末猪存栏、出栏分别为96.69万头、130.38万头,分别是1999年的1.4倍、1.7倍,年均分别增长1.5%、2.7%。  

(二)工业经济发展空前  

作为能源大市的榆林,2003年就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发展契机,以能源化工为核心的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现在的榆林正在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不断迈进。20年来,榆林煤、油、气、盐开发遍地开花,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能化项目落地生根并快速发展,产能竞相释放,工业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聚氯乙烯、金属镁、聚乙烯和聚丙烯等若干产品都是从无到有,工业品产量猛增,比如金属镁目前的产量占到全球的40%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迅速壮大,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让我们的“黑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市在变强,民在变富。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65.59亿元,是1999年的253.0倍,年均增长30.1%,其中2019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产值2313.19亿元,是1999年的3452.5倍,占全部规上工业的47.5%。2019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569.69亿元,是1999年的82.8倍,年均增长23.4%;199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8%,至2019年占比已达62.1%,较1999年提升了23.3个百分点。199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149户,其中大中型企业19户;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898户,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西安,其中大中型企业142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1999年增长7.0倍,大中型企业数量较1999年增长6.5倍。  

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19年原煤产量46430.53万吨,是1999年的28.4倍,年均增长17.1%;洗煤产量6987.40万吨,是1999年的12.0倍,年均增长12.6%。2019年原油产量1054.55万吨,是1999年的20.3倍,年均增长16.1%;原油加工量401.33万吨,是1999年的19.4倍,年均增长15.8%。2019年天然气产量176.43亿立方米。原盐产量15.41万吨,是1999年的1.9倍,年均增长3.8%。2019年发电量1083.47亿度,是1999年的85.7倍,年均增长24.6%。  

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经营风险在降低。1999年规上工业企业亏损1.10亿元,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715.00亿元。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3.1%,较1999年下降24.7个百分点。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27.5%,较1999年提高33.3个百分点。  

(三)建筑行业活力十足  

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全面开放,房地产业不断兴盛,各类建设项目的迅猛增长,建筑行业的发展活力不断被激发,建筑行业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发展活力十足,成效显著。2019年建筑业总产值346.12亿元,是1999年的36.2倍,年均增长18.6%。2019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2.30亿元,是1999年的24.5倍,年均增长16.4%。2019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62户,是1999年的7.1倍。2019年房屋施工面积1228.18万平方米,是1999年9.7倍。  

(四)服务行业全面兴盛  

随着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服务业各行业全面兴盛,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兴起,且对服务业的贡献越来越大,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019年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45.67亿元、281.18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31.5倍、24.4倍;分别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0.6%、23.5%,占比分别较1999年下降2.9、1.8个百分点。2019年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2.92亿元、77.17亿元,200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0.79亿元(1999年金融业增加值为负值,为了便于数据对比,故此处列举了2000年的数据),1999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47亿元,金融业是2000年的168.3倍,房地产业是1999年的52.5倍;2019年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1.1%,较2000年提升9.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6.5%,较1999年提升2.0个百分点。  

四、需求增长持续旺盛,内生动力强劲有力  

(一)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基础设施日新月异。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全面实施投资带动经济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过20年的不懈奋斗,投资保持高速增长,项目建设成就斐然,带动经济驶入快车道。1999年-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2%。其中,2002年-2012年期间,是我市能源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低增速为22.7%,最高达到61.6%,年均增长达33.3%。  

全市抢抓中央支持西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着重解决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全力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客货运力,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公路建设成就显著。2019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32535公里,较1999年增加12878公里,是1999年的1.7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9年高速公路总里程1145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农村公路30106公里,较1999年增加11872公里,是1999的1.7倍。2019年公路货运量和客运量分别是29968.00万吨、2634.00万人,分别是1999年的42.3倍、3.8倍。铁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已经建成蒙华铁路榆林段、靖神铁路,冯红铁路、郭神铁路运煤专线建设正加快推进,延榆高铁即将全面开工建设,未来榆林将形成“六横四纵”的干线铁路网,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作用将进一步突显。2019年末,铁路总里程达到1021公里,2019年铁路货运量、客运量分别是20680.17万吨、550.00万人,分别是1999年的16.9倍、12.5倍。1999年以来我市航空运输业得到空前发展,建国以来榆林机场经过三次迁建,现在的榆林榆阳机场于2008年4月10日正式建成通航,为4C级民用运输机场,是陕西省第二大航空枢纽,开通国内航线26条,通航城市29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机场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253.15万人,是2006年的31.6倍;机场货邮吞吐量8018吨,机场起降架次23689架次。  

(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奋发有为的20年,使生产力快速提高,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富国强,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可供群众自由选择的各类消费品极大丰富,琳琅满目,消费市场更加开放多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不断健全,商品流通领域兴旺发达,消费市场不断走向繁荣,现代化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刺激经济发展更具活力。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29亿元,是1999年的17.4倍,年均增长14.6%。其中,2019年餐饮收入68.07亿元,是1999年的22.5倍,年均增长16.0%;2019年商品零售487.22亿元,是1999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4.4%。  

五、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一)人均GDP快速增长,远超全国和全省水平。2019年榆林人均GDP达到120908元,是1999年的48.0倍,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50016元和54259元。1999年-2019年榆林人均GDP逐年增加,其中2005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3602元,并超过全省水平,至2019年连续15年超过全省水平;2006年达到17943元,并超过全国水平,至2019年连续14年超过全国水平。  

4:1999年-2019年榆林市、全省和全国人均GDP变化  

 

 

(二)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随着榆林经济发展的迅速崛起,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5.63亿元,是1999年的83.3倍,年均增长23.4%。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升。1999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2019年为9.8%,较1999年提升3.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大幅跃升。2019年地方财政支出744.11亿元,是1999年的56.6倍,年均增长21.2%。  

(三)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扩大就业岗位,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确保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让人民群众都能获得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美好生活成为人民追求的新方向。城乡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3397元到2019年突破三万元大关,达到33904元,是1999年的10.0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961元到2019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3226元,是1999年的13.8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跑赢GDP,高于GDP年均增速0.4个百分点。收入增长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优化。食品消费已不单是城乡居民维持生存的需要,而是向营养化、高品质生活发展,医疗保健、交通通居住等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是1999年的6.4倍、9.9倍。其中,2019年城镇居民食品烟酒类消费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较1999年下降9.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比较1999年分别提升3.6、15.6个百分点;2019年农村居民食品和衣着类消费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较1999年分别下降21.9、1.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比较1999年分别提升7.2、10.0、1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199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5,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较1999年缩小0.9。  

六、城乡建设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重致力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努力保护生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产业发展绿色化、绿色发展产业化,全力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宜业宜居宜游目标。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逐步健全,城市品位全面提升。街区(棚户区)改造、巷道整治大力推进,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市道路建设成效突出,现代化城市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完善,群众出行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提质见效,榆溪河生态长廊、东沙生态公园、沙河公园等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全部建成,城区生态走廊基本建成,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群众公共活动空间持续扩大,世纪广场、阳光广场、火车站广场、各种社区广场和绿地广场等民生工程的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城市新功能载体建设不断加快,2019年科创新城建设拉开帷幕,“四馆两中心”主体完工;古城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榆林老街已恢复还原了历史原貌,再现了古城“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独特的明清建筑风貌,明清四合院修复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古城墙修复工程全面推开,加以时日古城全貌必将跃然眼前。榆林,敞开大胸怀,迎接新时代,正昂首阔步走在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阳光大道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环境持续改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以来,山绿了,水青了,沙退了,乡村水土流失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村村通上柏油路、水泥路,一改过去走在路上“只见尘土不见人”的旧貌,家家户户通了电,网络信号全覆盖,手机、电视已普及;居住环境改变突出,住房实施明显改善;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成效突出,水质极大改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取得实效;乡村民俗文化、休闲旅游方兴未艾,2019年横山波罗、佳县佳芦、绥德名州等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完成投资14.4亿元;2019年农村“厕所革命”进展顺利,建制村生活垃圾治理率提高到85%;脱贫攻坚成效卓著,全面小康将如期实现。榆林乡村振兴事业大步向前,新时代的乡村一定会更加美丽宜居。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文卫硕果累累  

(一)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与生产生活关系密不可分。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科技事业发展不断向前迈进,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增多,全社会自主创新的意识逐步增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9年全市组织评议登记科技成果65项,其中科技成果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31项,获“陕西省年度科学技术奖”3项(三等奖3项),1999年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2019年申请专利2676件,申请发明专利1198件,授权专利1063件,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4.77亿元。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近年来,为了解决入园入校难、大班额、优质师资缺乏和高技术人才不足等社会焦点问题,投入专项资金在榆林中心城区、各县市区大规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引进北师大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2012年榆林首个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榆林学院新校区正在加紧建设当中。目前已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更为充沛,学龄人口都能接受良好的入学教育,文盲或半文盲已经成为历史,高技类人才实现本土化培养。2019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23所,其中,高等学校3所,较1999年增加2所;中等职业学校25所,较1999年增加1所;普通中学197所;小学324所;幼儿园1065所,较1999年增加993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较1999年增加5所。多年来,由于较为落后的农村学校被大量淘汰和各类中高职类学校整合,目前各类学校数量较1999年减少4374所,但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2019年全市基础教育及中等职业学校累计招生186954人,毕业175793人,分别较1999年增加13241人、45941人。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19年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0972人,较1999年增加22224人。2019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99.99%,较1999年提高0.96、12.37个百分点。全面实施惠民政策,从2012年上半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零收费”。从2013年上半学期起,我市对就读市内公办、民办全日制普通高中学生和学前三年幼儿免收学费和保教费,免费教育年限达15年。  

(三)文体事业欣欣向荣。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改革创新发展之路上行稳渐远。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完善,为全市大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榆林大剧院建成投运。截止2019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影剧院38个 (剧院9个、电影院29个),较1999年增加20个。文化艺术馆13个,艺术学校1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站212个;博物馆、纪念馆27个,较1999年增加24个。全市广播、电视转播台2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7%,较1999年提升19.7个百分点。文化类精品层出不穷,如有获中省大奖的精品力作《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余子俊》、大型现代眉户剧《陕北人》、大型原创晋剧《母殇》等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使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日益凸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2.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竞技体育方面,榆林市坚持实施人才培养和输送战略,造就了一批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榆林市体育代表团连续4届省运会所获金牌数位居全省前三名,体育人才输送工作连续3个省运会周期位居全省第一,累计为国家和我省输送1000多名优秀运动员,榆林体育运动学校连续4个奥运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9年共派出1250名运动员参加省运会的比赛项目,共获得金牌162枚,银牌146枚,铜牌126枚。积极打造精品赛事,多次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吴堡黄河大峡谷国际漂流公开赛、定边“环千年盐湖”汽车场地越野拉力赛、米脂杨家沟红色山地半程马拉松公开赛、沿黄公路自行车联赛等各级各类赛事,带动体育产业发展;2022年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将在榆林举办。2019年共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活动240次,其中市级举办50次。各类体育设施及场馆建设步伐加快,截止2019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91平方米,拥有大型体育场6座,体育馆5个,游泳馆3个;2019年实施了21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个社区路径配送工程。注重群众体育发展,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断上涨。  

(四)卫生事业长足发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打的更加扎实,医疗救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持续增长,全面推出“放心药、平价药”,不断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医保报销范围,人民群众“就医难、就医贵”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已见初形。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猛增,2019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26个,是1999年的10.7倍。其中,医院108家,是1999年的3.0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无到有,目前有13家;由于撤乡并镇、医疗改革等因素,卫生院较1999年减少了33家。病床床位数大幅增长,2019年全市共有床位21803张,其中医院病床17493张,卫生院病床3652张,分别较1999年增加15823张、14013张、1390张,分别是1999年的3.6倍、5.0倍、1.6倍;2019年每万人拥有床位数63.67张,较1999年增加45.5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19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207人,是1999年的4.1倍;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8.53人,较1999年增加6.37人。截止2019年末,全市已建成三级综合医院4个,二级综合医院15个。  

(五)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大病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2009年神木县率先开展全民免费医疗,属全国首创,为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树立了全新标杆。通过移居安置、产业帮扶等措施,2019年实现3.2万人脱贫、134个贫困村出列,佳县、清涧、子洲3县摘帽,我市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部清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截止2019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6.2万人(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5.1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9.3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1.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94.62万人,参合率达99.5%。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2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40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西部大开发20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拓荒”,是一部战天斗地的宏大史诗。榆林儿女充分发扬众志成城、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今日的辉煌。从2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十八大报告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积极”到“深入”到“优先”,再到“新格局”,彰显了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性和坚定性。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是指导下一阶段西部大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战略性文件。西部大开发的集结号再次吹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格局、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和新发展理念,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榆林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征程上迈出更大步伐,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铸就更加辉煌的丰功伟业,续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榆林市统计局综合科  

                                  撰稿:白新富  

                                  202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