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分析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榆林市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文章来源:     浏览量: 4400   发表时间: 2022-09-22 16:23:28.0
打印本文

榆林市统计局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大事、谋长远、破难题、促落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榆考察为榆林新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榆林高质量发展勇毅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榆林与全国、全省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榆林加快推进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能化产业加速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迈进,新材料、智能无人、氢能、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一批非能产业蓬勃发展,以高端能化为中心、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经济从适应新常态到推动高质量发展阔步向前,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三次大跨越,2017年突破三千亿元大关、2019年突破四千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五千亿元大关,2021年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18.2%,连续17年稳居全省第二位,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601.9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284.95亿元,再到2021年的5435.1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7.3%,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与全省相当;党的十九大以来,经济总量从“十二五”末的全国第61位跃升至46位,年均增长7.2%。人均生产总值大幅增长,2012年人均生产总值76753元,2017年92404元;2021年达149899元,稳居全省第一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8923元、74539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2012年的5.973.320.8调整2017年的6.7:64.3:29,再到2021年的5.368.226.5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强农业稳基础”的发展主思路,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实现质效双升。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90.25亿元,是2012年的1.9倍,是2017年的1.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5.2%;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3.7%;粮食播种面积728千公顷,较2012年增长25.1%,连续六年稳定在700千公顷以上;粮食产量223.72万吨,较2012年增长15.3%,粮食产量稳居全省前;水果产量209.18万吨,是2012年的2.2倍,是2017年的1.1倍;蔬菜产量124.08万吨,是2012年的1.7倍,是2017年的1.1倍。2021年肉类总产量18.19万吨,奶类产量7.29万吨,禽蛋产量6.99万吨,出栏猪、羊分别为134.41万头、391.68万只,年末存栏猪、羊分别为101.11万头、551.79万只。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工业既是榆林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陕西工业的重要一极。作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榆林按照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思路,聚力打造全新产业链,“煤头化尾”精细化发展,趟出资源型城市创新引领、主动转型的新路子,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不断迈进,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给予榆林经济强力支撑。202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75.8亿元,2012年的1.9倍,是2017年的1.8倍,GDP比重65.8%;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7.2%;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连续15年稳居全省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增长2021年原煤产量5.52亿吨,20122.32亿20171.51亿总量占全省78.8%,占全国13.6%;原油1094.66万吨,总量占全省42.9%,占全国5.5%;天然气214.15亿立方米,2012增加85.95亿立方米2017增加49.23亿立方米总量占全省72.8%,占全国10.4%发电量1448.14亿度,2012增加1009.84亿度2017增加689.75亿度总量占全省55.4%,占全国1.8%精甲醇267.74万吨,2012增加135.46万吨2017增加34.94万吨;兰炭3178.05万吨,2012增加1217.1万吨2017增加34.97万吨金属镁51.31万吨,2012增加20.75万吨2017增加4.65万吨。

第三产稳步发展随着兴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稳步向前推进,对经济发展贡献持续加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2021年第三产实现增加值1440.29亿元,GDP比重较2012提升5.7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7.5%

(二)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扩大就业岗位,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确保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发展红利全民共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生活类消费大幅增长,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的24140增长至2017年的32153元,再到202138451,位居全省第五;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5.3%;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的7681增长至2017年的11534元,再到2021年的15852元,高于全省1107元,全省排名从第八位上升至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8.4%;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8.3%。2021年城乡收入倍差为2.43,较2012年缩小0.71,较2017年缩小0.36。202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3913元、13921元,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9386元、6698元,较2017年分别提高了6003元、4135元。

(三)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0亿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8.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榆林与全国、全省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二、需求活力稳步释放,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榆林立足长远和转型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全面实施投资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3.6%,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项目投资年均增长2.3%,房地产年均增长18.8%;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分别增长2.1%、26.8%。分产业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产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0.2%、2.1%、4.2%,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分别增长13.2%、4.9%、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占比从2012年的2:64:34调整为2017年3.455.341.3,再到2021年的4.55837.5

(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消费品极大丰富,消费市场更加开放多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商贸流通领域兴旺发达,消费市场不断走向繁荣,带动经济更加活跃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25亿元,是2012年的1.9倍,2017年的1.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7.7%;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4.9%。

(三)对外经济实现大跨越。

榆林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对外经济实现大跨越。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值22.27亿元,是2012年的7.7倍,是2017年的1.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25.5%;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15.8%。出口16.1亿元,是2012年的6.2倍,是2017年的2.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22.6%;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22.5%。进口6.17亿元,是2012年的20.6倍,是2017年的1.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39.9%;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4%

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符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找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平衡点,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位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统筹实施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2021年林木覆盖率36%,较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7年提高3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铁腕治污行动,入选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85.7%,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榆林蓝”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国省控断面三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提高到87.5%,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得到不断满足。

(二)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进程不断加快。以承办省十七运会为契机推进城市更新,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试点,城市功能更趋完备,城市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2021年末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1%,较2012年提升11.2个百分点,较2017年提升4.1个百分点。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南部县发展,南六县整体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等事业快速发展2021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34991公里,较2012年增加5943公里,较2017年增加36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1157公里,较2017年增加152公里,居全省首位,实现县县通高速。建成“三横四纵”干线铁路网,2021年末,铁路总里程1369公里。榆阳机杨已建成4D机场,成为西北地区吞吐量最大的支线机场,2021年旅客吞吐171.83万人次运输起降19018架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2021年下达巩衔资金22.9亿元,新派驻村队伍1000支,紧盯重点人群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开展了“一县一镇”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正在稳步推进,全力推进“三变”改革,乡村振兴事业正在阔步向前。

四、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市委、市政府持续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科教文体卫等重点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0.42亿元,是2012年的6.9倍,是2017年的1.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24%;党的十九大以来,年均增长8%;2021年全市授权专利3102件,是2012年的21.5倍,是2017年的3.3倍。近五年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3.9%。大力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规模和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全市基础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747086,较2012年增加170381人,较2017年增加84847人;专任教师53151人,较2012年增加14385,较2017年增加4322人2021年全市有影剧院43个,较2012年增加30个,2017年增加9个;博物馆、纪念馆29,较2012年增加16个,2017年增加6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较2012年提升2.9个百分点,较2017年提升1.8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到2.1平方米。2021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床位22492张,较2012年增加67302017年增加2211,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提高到6.0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0265人,较2012年增加12473人,较2017年增加4042人;建成三级综合医院5个,2012年增加3,较2017年增加1个。

(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21年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172.8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314.7万人,其中城镇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城镇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1.05万人33.15万人,分别较2012年增加44.49万人、16.08万人,分别较2017年增加19.77万人、6.78万人城镇居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40元,农村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84个。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供给,2021年新建农村互助幸福院50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25个。

五、直面挑战、克难奋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直面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克服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疫情及新的经济下行压力造成的不利影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9.84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43,同比增长7.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分别较全省、全国高出3、4.7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加值49.8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七,增长4.5%,增速位居全省第十一;二产增加值2252.26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7.6%,增速位居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位居全省第四,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下降1.9%,位居全省第一;三产增加值667.77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6.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16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五,增长6%,增速位居全省第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增速位居全省第四。

1-8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8.8%;增加值增长9.2%,位居全省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位居全省第二。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8.24亿元,增长8.4%,增速位居全省第九。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产量3.82亿吨,原油733.70万吨,原油加工量300.93万吨,天然气144.91亿立方米,发电量980.72亿度,精甲醇190.18万吨,聚乙烯128.35万吨,聚丙烯110.64万吨,聚氯乙烯107.72万吨,兰炭2382.58万吨,电解铝40.85万吨,金属镁35.95万吨。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绩来之不易,成果令人鼓舞。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十年的辛勤努力为下阶段榆林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让习近平总书记为榆林新时代发展指明的前进道路走的更稳更实奠定了良好基础。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榆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共同奋斗下,牢记嘱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干奋进,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