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榆阳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省、市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奋力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区最有影响力城市的“首善之区”,经济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阳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9年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第59位,全省践行新发展理念五强区。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里,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01.09亿元增长到2020年1001.0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再到2021年1354.64亿元,稳步迈入千亿俱乐部,年均增长10.7%,高于全市3.1个百分点。
(二)人均水平实现新突破
2012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361元,2019年达到100876元,首次突破十万元,2021年达到139366元,是2012年的2.5倍,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三)财政实力得到新提升
经济快速增长带动财政增收,财政收支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日趋合理。十年间,地方财政收入由2012年17.30亿元增长至2021年78.88亿元,年均增长18.2%,特别是党的十九以后,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十亿级“五连跳”;地方财政支出从2012 年的31.40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91.20亿元,年均增长11.3%;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能力显著增强,人均财政支出由4334元提升至9383元。
二、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一)经济结构实现大优化,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十年来,榆阳区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多措并举改变“以煤为主、一煤独大”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形成了第一产业特色强、第二产业基础强、第三产业增势强的发展格局。十年间,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构建了以玉米及饲草、马铃薯、林果、大漠蔬菜,湖羊、肉牛和特色优势产业为架构的“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1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7.95亿元,是 2012 年的2.4倍;第二产业持续壮大,新建了金鸡滩、大海则、巴拉素等8个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建成亿吨产煤大区,特别是疫情期间为保障全国煤炭供应贡献了榆阳力量,工业经济支撑明显;201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仅287.21亿元,202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465.84亿元,是2012年的5.1倍;第三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建成并开放陕北民歌博物馆等精品文化工程和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等精品旅游景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了象道国际物流园等商贸物流示范项目,带动服务业提档升级;2021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0.47亿元,是2012年的3.2倍。
(二)城乡结构发生大变革,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国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榆阳区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快速聚集,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城乡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全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49.15万人,城镇化率69.0%。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区城镇人口72.88万人,较2012年增长1.5倍,城镇化率75.3%,较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常住人口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十二个县区仅四个县区为人口净流入,榆阳区净流入数是剩余三个县区之和的2倍。
(三)需求结构实现大变化,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阳区经济增长由投资依赖向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转变,内需潜力逐步释放,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十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103.8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75.04亿元,累计增长2.6倍,年均增长6.3%。十年间,投资质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2012年的0.1:68.2:31.7调整为2021年的1.5:39.1:59.4。
(四)市场结构得以大改善,非公经济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规模稳步提升。2021年,全区非公经济增加值652.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占比较2012年提高4.2个百分点,较全市占比高7.6个百分点。非公市场主体稳步增加,2021年“五上”非公企业占“五上”企业的81.3%。
三、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累计投入11亿元,精准落实“十大攻坚行动”,建立健全24项长效机制。2020年,8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9324个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古塔镇赵家峁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
(二)富民增收获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全区创新“乡村振兴、乡为主体,整乡推进、板块联动”思路,成功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11个“国字号”示范样板,整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首批先进典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0001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43元,增加了8342元,年均增长9.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6071元增加到2021年的41108元,增加了15037元,年均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倍差由2012年的2.61(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降至2021年的2.24,缩小0.37。居民口袋越来越鼓,住户存款余额由2012年末的270.40亿元增加到2021年末的923.90亿元,人均存款由2012年的37322元提升至2021年的95051元。
(三)人民生活实现品质提升
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17065元增加到2021年的2707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12087元增加到2021年的16065元。同时人民消费观念不断的转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逐步转向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021年分别为30.5%、30.8%。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居住、衣着等支出占比达到61.9%。
四、共享发展步伐坚实,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十年来,全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67个,其中,医院(含卫生院)57个。卫生技术人员9278人,较2012年增加4056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163张,较2012年增加3549张。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十年来,全区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和体制创新,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每10万人中有15154人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末,全区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中学40所,小学95所,幼儿园206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高考一本上线人数1945人,上线率达到58.0%。
(三)文旅事业深度融合
十年来,全区全方位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文旅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93亿元,增长2.0%;2021年,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71亿元,增长20.3%;图书馆藏书106.7万册电子,图书87.1万册。全年累计接待旅游客916.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50亿元,同比增长2.3%。全区现有12个A级景区,其中包括黑龙潭、陕北民歌博物馆、圣都乐园等的4A级景区3个。
(四)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十年来,全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2021年末,全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5.36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6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7.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1.6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1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5万人。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勇毅前行。回顾往昔,全区上下勠力同心、克难奋进,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新的伟大征程催人奋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信心,推动全区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升级,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