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分析
砥砺奋进二十年 塞上古城展新颜
文章来源:     浏览量: 2645   发表时间: 2021-06-02 15:57:55.0
打印本文

——榆林撤地设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00年7月1日,榆林迎来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撤地设市。撤地设市的20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砥砺奋进、开拓进取,一心一意谋发展。伴随着20年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榆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塞上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榆林成为陕西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实现了从农业地区到工业强市、从贫困地区到富裕地区、从交通闭塞区域到五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再到城乡统筹协同发展的华丽变身,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一篇榆林儿女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秀丽华章。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

(一)经济增长连续较快,经济总量大幅攀升

20年来,在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下,榆林经济经历了速度换档、动力转换等重要时期,经济总量实现大幅攀升。具体表现在:

1.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再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时代。2001年起至2012年,是榆林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均高于历年全国水平,与全省相比,除2009年和2012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省水平;特别是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增速更高,分别达到了20.0%、21.4%和25.3%,其中2008年达到了近年增长的峰值。2013年起至2020年,榆林经济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并向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断迈进,近8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榆林地区生产总值二十年平均增长13.0%,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4.4个百分点。

2.经济总量经过2003年-2012年“黄金十年”的强基垒台,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榆林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105.0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089.66亿元,期间实现了四次跨越:200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两千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三千亿元大关、2019年突破四千亿元大关。当前,榆林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经济总量从2005年起至今已经连续16年稳居全省第二,仅次于西安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从2000年的5.8%提升至2020年的15.6%,提高了9.8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占据主导,一、三产业协同发展

随着我市资源大开发及能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一、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从2000年至今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占比总体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2012年达到近年峰值,高达72.2%,榆林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已由2000年的13.3:44.4:42.3调整2020年的6.7:62.5:30.8。

(三)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现代农业方兴未艾

20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强则基础稳”的农业发展主思路,实施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生产规模化、技术集约化、产品生态化”的农业发展路径,农业基础愈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持续增多,农产品更加丰富,一改往日“十年九不收、靠天吃饭、自产自用”的旧貌农业生产正在走向现代化。当前,榆林是全国五大马铃薯优生区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三)、全国重要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之一、世界最大的红花荞麦集中产区、陕西省优质蔬菜和油料生产基地、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全国山羊绒生产第一大市4+X”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不断加快,“榆”字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0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01亿元,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4.53亿元,是2000年的20.2倍,年均增长16.2%。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719.33千公顷,2000增加225.57千公顷。农产品产量连年增长,供需矛盾得到根本扭转。其中,2020年粮食产量253.80万吨,较2000增加182.90万吨,年均增长6.6%,粮食产量稳居全省前列蔬菜产量122.54万吨,较2000增加106.50万吨,年均增长10.7%;年末羊存栏、出栏分别为550.69万只、395.35万只,分别2000增加304.88万只、252.13万只,年均分别增长4.1%、5.2%;年末猪存栏、出栏分别为100.81万头、121.91万头,分别2000增加26.70万头44.17万头,年均分别增长1.6%、2.3%。

(四)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助力榆林强势崛起

撤地设市的20年也是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助推榆林经济腾飞的20年。榆林资源富集,2003年我市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迎来了并牢牢地抓住了这个重大发展机遇,以能源化工为核心的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趟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创新引领、主动转型的新路子,坚定不移推动12363”煤化工终端化高端化战略,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撑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新格局正在加速构建,正在聚力打造“煤头化尾”的全新产业链并不断推动榆林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迈进。目前,榆林已经成为全国14个亿吨煤炭基地之一、9大火力发电基地之一、4大煤化工发展示范基地之一,成为全国“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1.工业经济体量显著增大。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12.98亿元,2000年的152.2倍,年均增长28.6%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7.9%,较2000年提高46.4个百分点。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23.45亿元,占GDP的比重59.3%,占比较2000年提高21.0个百分点。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7.4%,占比较2000年提高21.0个百分点。其中,截止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连续14年稳居全省首位

2.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速壮大。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992户,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西安,2000年增加852户;占全省13.8%,较2000提高13.1个百分点。其中,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数量146,较2000年增加128户。

3.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迅猛。2020年原煤产量51708.88万吨,200050068.88万吨2000年的31.5倍,总量占全省的76.1%,年均增长18.8%;原油产量1048.34万吨,2000增加959.34万吨2000年的11.8倍,年均增长13.1%;天然气产量210.19亿立方米发电量1230.31亿度,2000增加1215.31亿度2000年的82倍,年均增长24.7%精甲醇产量331.07万吨,2000增加315.26万吨2000年的20.9倍,年均增长16.4%;金属镁产量56.11万吨,占到全球的40%以上。

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发展成果共享提质扩面

(一)人均GDP快速增长,远超全国和全省水平

2019年榆林人均GDP达到120908元,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50016元和54259元。2000-2019年榆林人均GDP逐年增加,其中2005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3602元,并超过全省水平,至2019年连续15年超过全省水平;2006年达到17943元,并超过全国水平,至2019年连续14年超过全国水平。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愈加稳固

随着榆林经济的迅速崛起,财政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底气越来越足。202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6.22亿元,是2000年的66.1倍,年均增长23.3%。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升。2020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较2000年提升4.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大幅跃升。2020年地方财政支出707.32亿元,是2000年的54.4倍,年均增长22.1%。

(三)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20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扩大就业岗位,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确保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让人民群众都能获得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35052017年突破三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35682元,是2000年的10.2倍,年均增长12.3%,位次由2000年的全省最后一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五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1062元到2016年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14319元,是2000年的13.5倍,年均增长13.9%,位次由2000年的全省最后一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二位

(四)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发展更趋统筹协调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统筹推进,加之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等多重政策的影响,农业人口转移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9年末,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较2000年提升了7.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居于全国中等位次并努力向高等位次持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00年的3.30下降为2020年的2.49,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81

三、内需活力强力释放,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投资持续高速增长

20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全面实施投资带动经济战略,投资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带动经济驶入快车道。2000-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7%。其中,2002年-2012年期间,是我市能源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低增速为22.7%,最高达到61.6%,年均增长达33.3%。

(二)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设施建设,深知发展经济必须交通先行,抢抓中省各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全力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事业的发展20年来,交通运输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国民经济大动脉的作用全面彰显。公路建设成就显著。2020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34475公里,较2000年增加14654公里,是2000年的1.7倍。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从无县县通高速的重大成就,高速公路总里程1157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建设成果丰硕。初步形成了以太中银、包西、浩吉、神朔、靖神铁路为主动脉,已建成“三横四纵”干线铁路网;多条支线铁路段正在抓紧建设中,延榆高铁开工在即,未来榆林将形成“六横四纵”的干线铁路网2019年末,铁路总里程达到1021公里。空中交通呈现新格局。2020年榆林榆阳机杨升级建成4D机场,客流量位居全省第二、西北支线机场第一。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162.16万人次运输起降18320架次

(三)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20年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消费品极大丰富,消费市场更加开放多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商贸流通领域兴旺发达,消费市场不断走向繁荣,带动经济发展快速向前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30亿元,是2000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5.6%。

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榆林”建设成就斐然

(一)造林绿化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0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符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找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平衡点,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体系”抓手,榆林防沙治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持之以恒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铁腕治污行动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战果丰硕,逐步呈现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新格局。2020年榆林城区监测二级以上天数为311天,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2%,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榆林蓝”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2020年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34.8%,较2000年提高12.9个百分点。

(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影响力稳步提升

20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持续加大投资,路网管网和市政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四馆两中心”主体完工;随着榆溪河生态长廊二期南段建成开放,城区生态走廊基本建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市运动公园建成开放,榆阳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运,西榆动车开通运行;群众公共活动空间持续扩大,世纪广场、阳光广场、火车站广场、各种社区广场和绿地广场等民生工程的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明清四合院修复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古城墙修复工程全面推开,加以时日古城全貌必将跃然眼前,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不断提高。

(三)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改天换地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后实施和深入推进,乡村已一改昔日设施落后、人居环境差的旧面貌,美丽乡村跃然眼前。现在的乡村柏油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力、互联网、通信信号全覆盖,手机、电视全面普及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居住环境、设施明显改善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成效突出,乡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取得实效;乡村民俗文化、休闲旅游方兴未艾。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

(一)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力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和社会保障水平,能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事业发展不断向前迈进,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增多,全社会自主创新的意识逐步增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4.9%,12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2020年全市基础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累计招生203269人、毕业181809,较2000年分别多25595人、41191人;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2880人,较2000年增加217142020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99.99%,较2000分别提高0.9、13.4个百分点。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完善,为全市大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全市有影剧院41个,较2000年增加23个;博物馆、纪念馆2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5%,较2000年提升12.95个百分点榆林体育运动学校连续4个奥运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22年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将在榆林举办2020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8平方米。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更加扎实,医疗救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全市共有床位21912张,2000年的3.5倍,2000年增加156382020年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916人,2000年的4倍,2000年增加22451人;截止2020年末,全市已建成三级综合医院4个,二级综合医院15个。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果,覆盖面不断扩大。2009年神木县率先开展全民免费医疗,属全国首创截止2020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320.7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2.2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5.1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9.35万人。

(二)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2020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年份,决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全市上下严格落实“三个过硬”要求,扎实开展“三比一提升”和“三排查三清零”行动,认真做好“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突出问题对标补短,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8.63万群众脱贫,榆林区域性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回顾榆林撤地设市的这20年,丰硕成果令人鼓舞,特别是全面小康的如期实现,标致着我们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顺利实现。新的一年——2021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进军的开始之年,也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开始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和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主动服务并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榆林定将在高质量转型发展和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征程上,昂首阔步,续写新的壮丽华章。

 


榆林市统计局综合科

 撰稿:白新富

  202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