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分析
逆风破浪夺得新胜利 奋勇拼搏启航新征程
文章来源:     浏览量: 3994   发表时间: 2021-02-01 16:42:40.0
打印本文

——2020年榆林市经济运行分析 


2020年,是榆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勤劳的榆林人民风雨兼程、奋力拼搏并夺得新胜利。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之风险、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六稳”“六保等中省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守住底线原则,紧扣九项重点工作聚力攻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直面风险挑战的勇气和魄力,逆风破浪、勇毅前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经济运行在十分困难的局面下总体保持平稳,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和“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过去的一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在2021年着眼大局辩证把握形势,坚定发展信心,直面不足,充分发扬奋勇拼搏的精神,全面开启新时代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发展基础愈加稳固,动能活力持续增强

一年来,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各项稳增长措施的落地见效,农业和服务业逐步复苏并转正,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各质量效益指标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经济增长动能和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增速居全省前列,且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4089.6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居全省第三,较一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较二、三季度均回落0.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2、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2.48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64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1261.55亿元,增长2.6%。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我市三次产业占比结构为6.7:62.5:30.8,一产、三产占比分别较上年提升0.6、1.9个百分点,二产占比较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

(三)农业生产逐季攀升。2020年,随着疫情影响的不断削弱我市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和市场需求基本正常化,农业生产呈现逐季攀升的良好势头在种植业方面,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良好,蔬菜量价齐升,水果产量稳步增长,其中,蔬菜产量122.54万吨,比上年增长5.4%,水果产量208.18万吨,增长3.0%;受春夏连旱影响,粮食产量略有下降,但价格呈上涨态势,全年粮食产量253.80万吨,下降4.4%。在畜牧业方面,出栏、补栏都在加快,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羊子产业发展良好,牛和家禽饲养量稳中有增,近期由于疫情造成冷链产品需求下滑,加之春节将至,本土畜禽产品内需外销明显加快,肉蛋奶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家禽、牛生猪、羊存栏比上年分别增长0.3%、2.9%4.3%、0.3%;家禽牛、羊出栏分别增长2.8%3.6%8.3%,生猪出栏下降6.5%,降幅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收窄7.1、10.1、2.8个百分点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84.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实现增加值283.63亿元,增长2.3%,增速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提升7.2、1.9、0.1个百分点。

(四)工业经济保持增长。202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712.98亿元,比上年下降3.4%;增加值增长6.0%,位居全省第二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完成产值2766.57亿元,比上年下降3.1%;制造业完成产值1396.86亿元,下降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549.60亿元,增长6.9%。

从能源和非能源看,全市规上能源工业企业产值3787.29亿元,比上年下降3.6%;非能源工业产值925.69亿元,下降2.6%,降幅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收窄8.27.9、5.7个百分点。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0.4%、19.6%,非能源工业占比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提高0.1、0.2、0.3个百分点

从主要能化产品产量看,全市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原煤、洗煤、发电量等15种能源产品及能源初级制品中10种产品保持增长;烧碱、聚烯烃、精甲醇等9种化工产品中5种产品保持增长;镁、铝、铁合金、口罩、盐等12种其他产品中9种产品保持增长。重点产品中,原煤产量5.17亿吨,比上年增长10.6%;洗煤5995.16万吨,下降1.4%。原油1048.34万吨,下降0.8%;原油加工量412.61万吨,增长2.8%。天然气210.19亿立方米,增长12.9%。发电量1230.31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1.6%。聚乙烯115.78万吨,下降4.1%;聚丙烯131.57万吨,下降3.7%;聚氯乙烯164.37万吨,增长6.2%;原铝(电解铝)52.77万吨,增长0.7%;镁56.11万吨,增长12.0%。

(五)服务业逐季复苏终转正。202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增速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提升13.1、6.1、2.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8.4%、4.4%、9.4%、2.1%,批发和零售业下降0.2%,住宿和餐饮业下降11.7%,营利性服务业下降7.7%。

(六)建筑业增长保持稳定。2020年,全市建筑业产值39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较一、二季度分别加快18.8、11.1个百分点;增加值159.79亿元,增长6.0%,增速较一、二季度分别加快14.7、5.0个百分点,较三季度回落5.4个百分点。

(七)新格局加快融入,需求活力持续释放

1.消费市场持续向好。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30亿元,比上年下降5.9%,降幅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收窄18.2、8.3、5.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7.08亿元,下降5.9%,降幅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收窄14.97.9、5.5个百分点。

按经营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5.58亿元,比上年下降6.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8.72亿元,下降5.3%。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73.90亿元,下降12.3%;商品零售580.40亿元,下降5.1%。

从流通领域看,批发业销售额2168.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零售业销售额512.85亿元,下降2.7%;住宿业营业额19.89亿元,下降1.0%;餐饮业营业额67.09亿元,下降12.4%。

2.投资增长总体平稳。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6%,较一季度提升6.2个百分点,较二、三季度分别回落5.2、0.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从三次产业看,一产投资增速全年保持高位,比上年增长74.6%,较一季度提升41.4个百分点,较二、三季度分别回落15.5、29.3个百分点;二、三产投资分别增长8.2%、2.9%。一产投资占比有所提高,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占比为6.453.839.8,一产比重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较上年分别下降0.2、2.2个百分点

从重点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5.9%,工业投资增长7.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0%);民间投资下降4.3%。公共服务领域投资高速增长。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40.8%,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16.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5%,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45.83平方米,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180.06亿元,增长45.1%。

3.进口增速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值120014万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85046万元,增长2.5%;进口34968万元,增长169.5%,增速较上年提升153.0个百分点。

(八)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质效指标稳步提升

1.地方财政收入扭负为正。202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886.42亿元,比上年下降4.3%。地方财政收入406.22亿元,增长0.1%其中各项税收337.35亿元,下降5.0%。完成财政支出707.32亿元,下降4.9%。

2.居民收入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9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居全省第三,一、二、三季度分别提升5.6、2.3、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1.7、0.1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82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居全省第一,一、二、三季度分别提升4.1、1.9、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1.7、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9元,比上年增长8.3%,增速居全省第二,一、二、三季度分别提升8.9、3.4、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1.4、0.3个百分点

3.金融市场运行稳健。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20.18亿元,增长9.3%,增速提升7.2个百分点。

4.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加快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350.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6%,增速较一、二、三季度分别加快7.9、8.58、4.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287.51亿千瓦时,增长8.9%,增速较一、二、三季度分别加快8.3、9.8、5.6个百分点。

5.公路、铁路客货运力逐季提升。2020年,公路客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4.9%,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提升22.5、7.0、1.8个百分点;铁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长8.2%,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提升8.2、7.8、2.1个百分点;航空客货运周转量下降39.5%,降幅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收窄5.8、8.2、2.7个百分点。

(九)专班作用全面彰显,“破难查漏成效显著

今年,我市充分发挥“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和九个工作专班的积极作用,全力加强部门协作,持续加大排查力度,并通过加强宣传、加大奖惩力度,切实提高了企业入库入统的知晓率和配合度,今年破难查漏的成效依然显著。全年净增五上企业达303户,其中,工业100户,建筑业75户,贸易68户,服务业43户,房地产17户。

、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工业对全市经济稳增长的影响更加突显。今年,受疫情、旱情等冲击,服务业和农业的生产能力全年都是在恢复当中,即使全年实现了转正,但二者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还不足四成,因此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作用有限。反而受到影响较小的二产在这种形势下,稳住经济基本盘的作用更加突显。全年经济形势如何关键取决于二产的发展形势,二产看工业,工业看能源,能源看煤炭,煤炭给工业经济的贡献达六成综观全年工业经济,上半年2019年“1.12”矿难事故影响,造成煤炭增速较高下半年,受煤炭产能限制,产量的上涨空间受限,同时还受疫情的影响,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增速从1-5月的最高点15.9%回落至1-12月的6.0%。一季度在一、三产大幅下滑的形势下,工业经济逆势上扬,让我市GDP能在全国、全省及各地市一片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4.2%的增长,增速连续三个季度居全省第一。进入下半年以来,虽然一、三产在逐步复苏并恢复增长,但由于工业经济增速一直在回落,最终全年GDP仅增长4.5%,较二、三季度回落了0.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下降了2个位次,排第三。由此可以看出,能源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市经济基本盘的稳定,也说明我市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度较高,同时也暴露出我市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服务业发展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从疫情对三次产业的影响来看,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受到影响的周期也较长,虽然服务业中占比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恢复增长势头较好,但全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2.6%,低于二产增速3.0个百分点,分别低于西安、铜川1.6、4.5个百分点;虽然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营利性服务业全年都在努力的复苏当中,但是全年仍未转正,住宿和餐饮业营利性服务业下降仍在7.7%以上,可以看出服务业各行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对冲疫情、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仍需大力夯实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基础。

(三)前期疫情影响还未消弥,卷土重来的风险又在不断加大,消费全面恢复之路仍较漫长。疫情造成的消费抑制,导致前期欠账太多,回补乏力,加之秋冬以来,欧美地区疫情再次强势来袭国内疫情存在卷土重来的风险及零星散发的疫情病例造成消费者心理再度恐慌,导致消费积极性下滑和消费趋紧,消费市场全面复苏的进程再度被迟缓,消费市场活力全面恢复之路仍较漫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2021年展望及对策建议

2020年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全市经济承压前行,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再度加剧和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局部聚焦性疫情暴发的风险不断增大,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仍将被严峻的疫情形势所笼罩,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叠加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但我市当前煤、气及主要化工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加之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对生产秩序造成重创,能化产能释放不足,将进一步拉动能源产品及其下游制品价格处于高位我市的煤及其他能化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变,榆林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地位更加凸显,另外,2020年我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起来看,榆林资源型城市仍然具备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的特征,下一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恢复势头和平稳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改变。2021年,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中、省各类政策机遇,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同时,辩证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给榆林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力以赴调结构、促转型,全面加快布局创新链、产业链,数字赋能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着力推进能化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迈进,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并为全省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实现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体做好以下几点方面:

(一)坚持不懈抓好政策落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就业稳定,促进榆林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着眼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不懈抓好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并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着力点,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企业解困、增加就业等各项工作,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要稳住市场主体,就业自然有保证,收入也就更有保证。同时,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畅通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抓好能源工业基本盘,充分释放非能源工业潜能,全力以赴稳住榆林经济的基本盘。当前,根据榆林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现状,稳定经济基本盘的第一要务还是得首先抓好能源工业生产,在稳住盘的前提下,根据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榆林资源型城市实际,全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等一系列新经济,储备经济增长新动能,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因地制宜布局助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不断丰富产业、行业门类,持续提升经济抵抗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为榆林经济全面可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谋划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一要抓好能源工业基本盘首先,稳定煤炭生产,在安全生产、环保达标的前提下,稳定释放产能,提高煤炭产量,推动能源工业平稳增长。其次,油气产能。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电厂发电效率,增加发电量,同时加大电量上网外销;不断提高原油、天然气产能和原油加工产量,全面增强电、油和气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二要加快恢复并提高非能源工业生产力,全面释放非能源工业潜能非能源工业是能源工业向下游延伸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针对能源产业链短、资源转化率和附加值低等瓶颈问题,在非能源工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合理布局非能源工业产业链,不断加大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生产工艺革新和新技术应用力度,加大能源和非能源工业产业融合度,扩展延伸非能工业产业链,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动产供销衔接实现全产业链加速循环,使非能源工业加快恢复生产活力,充分释放非能源工业潜能,从而带动能源工业各行业加速发展,并加快形成能源和非能源工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稳住榆林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三)深入推进服务业全行业发展,不断优化榆林经济产业结构。首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创新旅游服务理念,打好榆林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广牌,提高榆林旅游知名度。二是着力抓好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传媒、新型教育和体育产业、新兴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紧跟技术服务变革潮流,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数字经济赋能,对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特色餐饮消费、住宿体验及交通运输信息化等现代化运营方式,逐步实现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一如既往发挥好传统服务业“稳定器”作用。最后,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促进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市金融业发展迅速,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与建筑业相当,但产业关联度较低,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重点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增强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多措并举确保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持续增强榆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一,深挖固投潜力,部门联合对各行各业的项目进行经常性的排查梳理,摸清投资根底,切实提高固投率。第二,做好项目建设服务工作,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特别是大中型项目、“两新一重”等重点工程,推动已落地项目早日开工,持续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增量。第三,不断改善提升营商环境,扭转民间投资负增长局面,加强对民间投资恢复的关注,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从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资领域、强化信贷支持、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不断提振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第四,切实抓好投资项目入库纳统,力争实现投资“颗粒归仓”。确保投资基础稳定,投资持续增长,为全市发展积蓄新的、更大的后劲和力量。

(五)全力恢复并提升消费活力,构建榆林经济健康循环新格局。从产供销三个闭合循环链来看,三者息息相关,消费在销这个环节中至关重要,决定着产供销能否循环顺畅。因此,如何恢复并提升消费活力,对于构建榆林经济健康循环新格局来说意义重大,必须积极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消费新的增长点。一要提升消费供给质量,让居民更加“愿消费”。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提高消费供给质量,增加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激发新的消费意愿。二要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满足“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求,不断优化消费路径,鼓励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智能消费、体验式消费、无店铺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三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旅游资源开发、多元文化挖掘融合,加速文旅产业发展。四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让居民更加“能消费”。切实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五要着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减少居民医疗、教育等支出,医疗、教育赋予更多的公益属性。六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消除疫情造成的消费、出行戒备恐慌心理,让居民更加“敢消费”。七要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制。重点是顺应互联网时代消费模式新要求,完善城乡市场消费布局,使网上购物、跨境电商、体验式消费、共享经济等现代消费模式更加规范成熟,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有效提升居民消费率。

(六)坚持不懈抓好“破难查漏”工作,为榆林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五上”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和长久的支撑者2019以来,我市开展的“三大行动”成效显著,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稳增长奠定基础。2021年,全市要继续深入开展“破难查漏”工作,充分发挥“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和九个工作专班”的积极作用,总结经验并采取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力争更多达标企业能入库入统,为榆林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动能。

 

榆林市统计局综合科

  撰稿:白新富

 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