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分析
运筹帷幄揽全局 多措并举促发展
文章来源:     浏览量: 3410   发表时间: 2020-09-18 10:31:28.0
打印本文

 ——1-8月份榆林市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造成的更趋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加的困难、挑战和压力,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确定的“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守好底线”原则,辩证把握形势,迎难而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育新机,开新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双胜利”。1-8月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生产生活秩序日益正常,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经济发展活力和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总体好于预期。

一、1-8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良好

(一)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847.24亿元,同比下降4.2%;增加值同比增长9.0%,与1-7月份持平。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完成产值1648.41亿元,同比下降2.2%;制造业完成产值845.04亿元,同比下降1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352.78亿元,同比增长7.3%。

能源工业产值降幅与上月持平。1-8月份,全市规上能源工业企业产值2295.96亿元,同比下降2.7%,增速与1-7月份持平,能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0.6%。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1319.14亿元,同比增长1.2%;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产值299.26亿元,同比下降14.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产值357.72亿元,同比下降1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19.85亿元,同比增长11.2%。

非能源工业产值降幅收窄。1-8月份,全市规上非能源工业产值550.28亿元,同比下降10.4%,降幅较1-7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9.4%。其中,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产值268.07亿元,同比下降12.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93.73亿元,同比下降2.2%。

主要能化产品生产基本平稳。1-8月份,全市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0种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其中,煤、油、焦炭等15种能源产品及能源初级制品中9种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聚烯烃、精甲醇等9种化工产品中4种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镁、铝、铁合金、口罩、盐等12种其他产品中7种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重点产品中,原煤产量32699.11万吨,同比增长17.8%,增速较1-7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洗煤产量3715.79万吨,同比增长2.7%,增速较1-7月份回落2.0个百分点。原油产量689.39万吨,同比下降2.2%;原油加工量270.25万吨,同比增长10.5%。天然气产量137.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5%。发电量805.77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4.6%。

(二)市场消费持续回暖

1-8月份,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23.11亿元,同比下降11.6%,降幅较1-7月份收窄0.5个百分点。

从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0.96亿元,同比下降1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15亿元,同比增长8.7%。

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6.26亿元,同比下降28.0%;商品零售116.85亿元,同比下降10.5%。

从商品大类看,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0.5%,降幅较1-7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5.8%,增速较1-7月份提升2.4个百分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中,粮油和食品类、饮料烟酒类、中西医药类商品零售同比分别下降26.8%、13.0%、4.6%。饮料烟酒类降幅较1-7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粮油和食品类、中西医药类降幅分别较1-7月份扩大1.2、0.4个百分点。

(三)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1-8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0%,增速较1-7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2.7%,增速较1-7月份回落11.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8%、12.4%;增速较1-7月份分别回落1.70.2个百分点。

从重点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4.2%,较1-7月份回落6.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较1-7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8.4%,较1-7月份回落14.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2%,1-7月份持平。公共服务领域投资高速增长。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131.8%,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2814.2%。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6%,增速较1-7月份提升2.8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20.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1%,增速较1-7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80.42亿元,同比增长31.2%,增速较1-7月份提升3.8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降幅收窄,支出降幅与上月持平

1-8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590.78亿元,同比下降9.9%,降幅较1-7月份收窄4.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47.07亿元,同比下降11.2%,降幅较1-7月份收窄2.9个百分点;其中各项税收208.97亿元,同比下降12.4%,降幅较1-7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支出373.67亿元,同比下降14.0%,降幅与1-7月份持平。

(五)金融市场运行良好,存贷款比率略有提高

截止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458.30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较7月末提升1.8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03.03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较7月末回落0.9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存贷款比率49.4%,较7月末提高0.2个百分点。

(六)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

1-8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与全市1-7月份和全国1-8月份持平,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1.6%,衣着类下降2.8%,居住类上涨0.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0%,医疗保健类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8%。在食品烟酒类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菜类价格上涨8.1%,蛋类价格下降1.6%;畜肉类价格涨幅最大,上涨达50.4%。

(七)全社会用电量明显上升

1-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217.54亿度,同比增长2.3%,增速较1-7月份提升1.8个百分点;8月当月全社会用电量31.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其中,工业用电量175.90亿度,同比增长1.2%,增速较1-7月份提升1.9个百分点;8月当月工业用电量25.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榆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稳增长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持续加大。煤炭是确保榆林工业经济基本盘稳定的关键,工业基本盘是否稳定又关系着榆林经济基本盘的稳定。去年“1.12”矿难事故造成今年煤炭增速较高。下半年,受煤炭产能 “天花板”限制,产量的上涨空间将有限,同时还受疫情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将逐渐放缓,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将不断加大。

二是非能源工业负增长态势短时难以扭转。从去年8月开始,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聚烯烃等化工产品价格下跌、下游市场萎缩,我市化工行业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1-8月份非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0%在化工市场回暖、产品价格稳定之前,非能源工业负增长趋势难以扭转。

三是恢复消费活力周期仍然较长。疫情爆发之初,商贸领域几乎全面“停摆”,持续几个月的消费抑制,造成前期欠账太多。由于企业经营面临收益减少,进而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消费者收入预期下降,房贷、养老等压力明显影响消费支出。虽然疫情防控已经转入常态化,人们的防范意识仍然较高,民众外出消费的顾虑并未完全打消,造成住宿、餐饮消费活力仍显不足,商品批发零售仍显低迷;旅游市场大多以周边游、本地休闲游为主,消费预期和行为的恢复需要时间磨合,消费预期的下降对消费难以形成有效动力,在一段时间内消费动力不足仍难以缓解,后疫情时段的爆发式消费效应仍未显现,促进消费提升作用不强。因此完全恢复消费市场活力仍需较长时间,即使后期在各种利好政策刺激下消费市场有可能出现强劲反弹,然而弥补欠账需要的时间也不会短,造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受限。

四是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发展压力重重。上半年,受疫情和旱情的双重影响,我市农作物从种到长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损失较大;畜牧产品内需外销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一产增加值仅有0.1%的增长。进入下半年,我市虽然雨水在不断增多,旱情也得到极大缓解,但突发的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导致多地受灾较为严重,让原本就受损的农业“雪上加霜”,农业平稳发展、粮食稳增长面临的压力、风险和挑战依然较大。

四、对策建议

从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看,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市将充分研判形势,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狠抓各项政策落实,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确保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社会大局的稳定。将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能源经济基本盘为抓手,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顺利达标。从榆林资源现状和产业结构来看,抓好我市经济基本盘最强的着力点就是能源经济。因此,要立足实际扬长补短,盯关键,抓重点,在安全生产、环保达标的前提下,全面抓好工业稳增长各项工作,重点抓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能源工业稳增长政策的落实,工作的重心和抓手始终是稳煤、增电、扩油气;并时刻紧盯数据动态,全力做好分析研究和监测预警工作,透过数据反映推动能源产业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以便党委、政府适时调整政策的着力点,确保能源工业产销衔接顺畅,产能全面释放,实现能源经济稳定增长,助推全市经济发展顺利达标。

二是主动担当为非能化企业纾困解难。一要加大对各项减税降费、财政补贴及其他支持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策能落地见实效,真正能为企业减轻生存压力;二要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政府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金融机构要做好扶持工作,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做到“一企一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周转困难的问题,帮助企业早日摆脱困境,让企业加快复苏复产。三要积极为企业搭建各类产品展销平台,如产品对接会、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会、订单签约会、产品展销会等;同时鼓励企业创新和改进营销模式,推动全市能源化工产品上线交易,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淘宝、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直播销售,构建企业与电商平台对接桥梁;也可引导企业主动走出去推销。通过以上方式,帮助企业畅通销路,解决产品积压问题,促进产销衔接。另外,加大市级促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企业产销积极性,让企业实现自我脱困。

三是全力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增长,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实力。一要各部门联合起来对可能存在的固投潜力进行深挖,对各行各业的项目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摸清投资底数,切实提高固投率;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和争取中省重大项目力度,抓紧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加项目存量;三要做好项目建设服务工作,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推动已落地项目年内早日开工,持续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增量。确保投资基础稳定,投资持续增长,为全市发展积蓄新的、更大的后劲和力量。

四是数字经济引领服务业各行业形成发展合力,加快恢复消费市场活力。一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数字经济保障经济社会运转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作,加大数字经济投入,大力实施数字生活新消费行动,培育重点平台,畅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努力推进传统贸易服务业向数字化转型,引导培育一系列服务、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如智能家居、服务、医疗和无人配送等。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扩内需,促消费,真正把贸易服务业、消费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推动经济稳步增长。为能源经济、特别是煤炭生产减轻压力。二要积极为商贸企业纾困解难。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减轻流通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帮助商贸企业纾困解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快企业经营水平的恢复,尽快摆脱经营困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实现扭亏为盈目标。三要加快激活旅游消费市场。疫情紧张时期过后,居民对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升温,继短途游需求不断回升的情况下,跨省旅游需求不断上升。近期,国家已经放开跨省旅游禁令,我们要多举措增强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如鼓励出台免费开放旅游景点,加大景点开放力度,聚集旅游人气,带动消费增长。四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扎实做好“六稳”、“六保”任务,加快经济恢复步伐,降低疫情对居民收入水平带来的影响。让消费持续为经济增长发力,长期来看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收体制改革,提高工资薪酬水平,实质性的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增强消费者信心,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为消费增长动力。五要政策惠民让利,激发消费热情。要在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零售、餐饮、住宿等消费领域制定出台拉动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消费市场尽快复苏,让好的政策和优惠提升居民消费欲望,把被抑制、被冻结的合理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实现消费回补。

五是全面抓好农牧业发展,重点做好秋粮生产工作。根据季节时令,三、四季度是我市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关键期,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疫情防控、抗旱救灾、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二要突出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的生产,强化田间管理,促进现代特色农业稳定增长,确保对一产的稳定贡献;三要强化举措重点抓好秋粮生产,因为秋粮是确保我市全年农业发展成效的关键,所以要努力将秋粮减产降到最低,力争不减产,确保农业基本盘的稳定。四要全力抓好畜牧业发展工作。重点加大对规模养殖企业、养殖户的扶持,提高补栏、出栏率,确保畜牧业发展平稳;加强农畜产品产供销衔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确保市场供需平衡、价格平稳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减轻农林牧渔业的损失;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果断处置新发疫情,坚决防止扩散,以免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冲击。

 

 

                              榆林市统计局综合科

                                                     撰稿:白新富

                                                     2020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