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公告资讯  >  统计分析
榆林市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文章来源:     浏览量: 4548   发表时间: 2020-09-01 11:33:34.0
打印本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或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打造创新型城市,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要改变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机遇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挖掘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活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开拓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本文重新审视创新驱动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概念及内涵,阐述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机理,结合历史统计数据和“四经普”数据、产业结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我市创新驱动作用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

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及组合提高了创新能力,形成了内生性增长。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本质是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提高科技进步对国家富强的贡献率,实现现代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低附加值转为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不仅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程度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向技术集约化演变,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

二、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用机理

创新和产业发展互相影响,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创新的推动作用,产业革命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量。本文基于现有理论和思想,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阐释,形成作用机理。

根据创新驱动内涵,我们知道各种物质要素通过介入创新要素及其组合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有助于构建产业集群区,刺激国家出台相关创新政策,最终促使产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壮大当前产业,丰富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向技术含量高及附加值含量高的领域延伸,进而实现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创新水平可以影响产业的需求结构,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也依赖于创新的不断深化。当人们对现有产品的需求达到饱和时,就会刺激企业创新的高科技产品,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该产业才能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企业通过创新可以降低成本、降低资源的单位消耗量、使消费品升级换代,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榆林市产业结构和创新驱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发展相对不均,二产“一枝独秀”。我市属于成长型资源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仍是初级能源主宰城市命运的发展格局。

1.三次产业结构性问题虽有优化,但二产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突出。近年伴随着能源大开发,煤炭开采、煤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迅速崛起,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18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6.0:62.8:31.2,与2013年的4.8:68.9:26.3相比,第一、三次产业的占比虽都有较大提升,但占比仍相对较小,推动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作用相对不强,二产占比处绝对的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一产、三产占比普遍与全省、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与全省相比,一产、三产占比分别低于全省水平1.5、11.6个百分点,二产占比高出全省水平13.1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一产、三产占比分别低于全国水平1.2、20.9个百分点,二产占比高出全国水平22.1个百分点。

3.农业发展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占比达九成以上。2018年种植业、畜牧业产值分别为246.39亿元、130.56亿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0.7%、32.2%;林业、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

4.工业是发展二产的中流砥柱,煤炭产业又是工业稳定发展的基本盘。2018年工业、建筑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340.27亿元、87.46亿元,工业占二产的比重达96.8%。同时,经济发展倚煤重煤的格局仍然突显,工业品仍以初级能源产品为主。2018年全市规上能源工业产值3533.4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9.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产值2095.2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能源工业产值和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9.3%、47.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较2013年提高4.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355.9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0%,占比较2013年降低0.1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为全市规上非能工业中产值最大的两个行业,2018年产值分别为486.34亿元、135.5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0.9%、3.0%,占比较2013年分别提高5.2、0.3个百分点。

5.三产发展逐步由传统服务业向其他服务业转移,但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2018年批零住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63.51亿元、106.03亿元,占三产的比重分别为38.6%、8.8%,占比较2013年分别降低5.3、6.0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1.00亿元,占三产的比重为38.4%,占比较2013年提高7.0个百分点。

(二)科创能力持续增强,提升空间依然较大。总体来看,近年我市科技研发投入在不断加大,创新活力依然不强,放眼全省、全国,我市总体上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科技创新工作仍大有文章可做。

1.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相比差距依然不小。近年,我市随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入,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经费创历史新高,投入强度不断增强,但与全省、全国水平相比,差距依然不小。2018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8.67亿元,是2013年的4.1倍,居全省第6位,占全省比重仅为1.6%。R&D经费投入强度0.23%,较2013年提升0.15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省、全国水平1.95、1.9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全社会研发活动的三大主体。综观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两大研发主体研发投入乏力,与西安及其他发达地市相比,我市情况与之正好相反。2018年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8.38亿元,占全市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为96.7%,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两大研发主体研发投入仅占3.3%;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0.24%。

2.企业创新活力需要不断提升。根据2016年起开展的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我市企业创新活力分别为30.2%、29.7%、29.3%,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与全省水平相比,我市企业创新活力依然不强,需要全力提升。2016年、2017年、2018年全省企业创新活力分别为38.5%、38.7%、38.4%,分别高出我市8.3、9.0、9.1个百分点。(创新活力值是指在调查的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比重。)

四、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我市,当前正处于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这个时期必须找到新的路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破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过度依赖,特别是对煤的倚重,深入推进煤炭向载能、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让每一块煤都能在榆林释放最大的价值,改写初级能源产品主宰城市命运的历史。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打破传统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确保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形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榆林从成长型资源城市向现代化资源型领航城市不断迈进。

(一)着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为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增势蓄力。

1.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当前经济会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竞争发展的关键,谁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掌握核心竞争力,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抓住发展机遇,发现问题并解决好问题,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关键靠科技力量,科技可以改变一切。认清创新的关键作用,自觉将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断往社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方向发展。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学术资源的集散地,建设高水平超一流的大学是一个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终极目标。榆林高校应该立足于榆林的实际,以能源为背景,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备的能化类大学科,不断充实师资,培养实用人才,不断提升榆林高校的科研水平,逐步扩大榆林高校在国内的影响力,努力向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校之列迈进。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激发本土科研院所科研活力,政府从人、财、物上为科研院所提供开展科研工作的保障,积极争取开展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积极争取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落地榆林,为整体提高榆林科技创新能力助力。鼓励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成为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力军。鼓励企业加强与榆林本土及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或共建创新载体,促进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完善并促进高校、院所、事业单位的青年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

3.坚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不断提高企业科技研发活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全面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企业研发费用研成无形资产的按其成本的175%摊销、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研发费用的75%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并拓展应用到中小企业购买技术和发明专利、企业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立实验室等费用支出领域。鼓励更多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对企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市场拓展的扶持。加快建立展示、交易、共享、服务和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科技信息和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鼓励企业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对产业集聚起战略性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建议至少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予以补助,最高标准根据情况再定。通过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在创新、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确保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被动摇。

4.强基固本,着力做好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创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首先要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积极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其次大力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本地高校应该因地制宜做好定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积极适应我市人才需求,也可向国内对口院校投放高技能人才培养订单,力求培养出一批批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服务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第三大力建设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制定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富效率的人才政策,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吸引大量高知、高能的高层次人才来榆工作,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有事干,同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让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

5.大力推动创新载体建设,创造良好的科创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一流研发中心在榆林建立分支机构、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等,大力支持本地企业、高校和院所与各载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各大学、院所、中心等的科技人才优势,服务好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以很好地填补我市科创基础差的不足,对全面提升我市科创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6.加大创新文化培育和宣传,全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首先,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需要创新要素的介入和组合,创新要素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创新要素对传统产业进行改进和组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传统产业,提高劳动者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健全的国家创新政策有利于激励创新活动的施行,弘扬新时代创新文化,着力激发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创新氛围,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其次,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保障消费者权益,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的转变。最后,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科技成果和企业,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7.强化政策引导,促成“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一是强化思想引导。围绕把创新落到发展上,按照第一动力、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要求来谋划新局,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意识,努力形成企业“我要创新”的思想共识;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研发政策扶持,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用好用足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税等政策,重点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设立研发机构,实现创新发展带来的甜头。

(二)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1.创新驱动现代化工业加速发展,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对于传统产业,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不断拓宽科技研发的行业范围,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等的转变,确保能源工业行稳致远,全市工业不断迈向现代化。

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经济,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优势产业更具竞争优势,推进能源化工工业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不断提升煤炭产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积极落实各项循环补链措施,打破发展传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抢抓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机遇,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拓展煤炭下游产业,丰富产品种类,提升煤炭附加值,畅通销售渠道,增强煤炭产业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全力做好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和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推动榆林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的进程。

二是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降低对煤的依赖度,改写初级能源主宰城市命运的历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振兴装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石油煤炭加工业,增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医药、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的发展。

2.创新驱动服务业加快改造升级,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日益成长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的一大引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商机。根据榆林资源禀赋和市情,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主抓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补齐短板,促使三产产业多元化,降低对煤炭产业的依赖,不断提高三产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占位,增强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一,应以大漠风光、边塞文化、红色革命、民俗风俗等为依托打造榆林特色旅游产业。创新旅游服务理念,打好榆林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广牌,提高榆林旅游知名度。旅游产业的繁荣兴盛,可带动住宿餐饮、特产销售、客运、物流及其他消费行业快速发展,消费增加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第二,着力抓好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传媒、新兴养老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重视发展榆林楼宇经济、夜间经济,让榆林由典型的能源城市逐步向商业化城市转变,不断完备城市功能发展经济新业态,让城市更加宜居。需要为发展提供政策扶持、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紧跟技术服务变革潮流,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可重点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特色餐饮消费、住宿体验及交通运输信息化等现代化运营方式,逐步实现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一如既往发挥好传统服务业“稳定器”作用。

3.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以设施农业为主,创新发展定制农牧业、体验农牧业、休闲农牧业等新业态,推进田园综合体项目、休闲旅游农牧业产业园、农牧业示范基地、沙地节水高效种植示范园等项目的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指引,大力发展以马铃薯、小杂粮、红枣、羊肉、大漠蔬菜、山地苹果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着力解决好产、供、销各环节的难点、堵点,帮助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起着挑大梁的作用。要积极推进各类利好政策落地落实,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贸易条件、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信息技术、园区建设等政策措施落地,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和政策引导作用,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农业的快速发展,最终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4.立足榆林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产业转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让新兴产业成为科技研发活动的新阵地,尝试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研究机构,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专项,培养一批青年科学家,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大力培育新品牌,着力增强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榆林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作用,全力推动榆林经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比如,当前就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未来产业。

(三)健全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健全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既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又可以让创新成果很好的融入市场实现价值,有利于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四)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集技术、知识、人才、资本于一身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产业,对高智力人才的需求迫切,联系效应和带动效应大。在现代化社会中,传统落后的产业已经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创新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五)努力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从整体出发,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政府、相关机构、民间组织等的互动,在产业集群内部,多个小企业通过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往往大大超过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竞争力,避免仅局限于单一产业和狭小范围内的利益。创新型产业集群要以我市各产业园区为载体,各产业园区要充分发挥各自功能,打造出具备创新优势的集群化产业,如特色农业种养和加工示范区、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示范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区、现代特色服务业示范区等等。

 

 

 榆林市统计局综合科

                        撰稿:白新富

                       2020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