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榆林市统计局官网!  今天是

 |  无障碍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快捷服务  >  党建纪检
“梁家河”的一路坎坷,一路欢笑——读《梁家河》有感
文章来源:     浏览量: 1   发表时间: 2019-07-26 00:00:00.0
打印本文

 

初见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习总书记说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让我对梁家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梁家河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习总书记魂牵梦绕,他和梁家河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好奇我开始了一次精彩的书海之旅。
1968年年幼的习近平由于受到父亲冤案的牵连被“流放”到了延安,陌生的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曾深感苦闷、彷徨、迷惘。
60、70年代的梁家河很原始,村民们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他们住的是窑洞,睡得是炕,还要受跳蚤的折磨,连上厕所也成了问题,甚至吃不饱饭,还要到山上进行繁重的劳动,穷困的生活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考验着梁家河,也在磨练着“北京娃”的意志。这种生活环境造就了60、70年代梁家河人的淳朴性格,习近平带着“团结观”,用能吃苦,干活从不“撒奸儿”的劲头,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尊重。
70年代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一心想让村民们能吃饱饭,搞好粮食生产,并谋划着给村里打一座水坠坝,这种大胆的想法,遭到了村民们的反对,他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了大家,敢想敢干的习近平,为此投入了全部的热情,这座堤坝在习近平的“执拗”下打成了,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习近平并不满足现状,仍然琢磨着要为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么,由于地处偏远,村民们为了解决生计,只能砍伐树木,这对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习近平一直思索着如何改变现状,偶然的机会,让他了解到了“沼气”这种新鲜事物,他想着能给乡亲们带来的好处,便把理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通过汇报、学习、宣传、研究、实干,一座沼气池建成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得到的实惠就是最好的口碑。小小的沼气池竟改变了大家的生活,照明、做饭都不用愁了。乡亲们尝到了生活的甜头,这种做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推广,连当年拓宽的道路,也还在造福着乡亲们。
为乡亲们服务的心一直没有停歇,他时刻不忘乡亲们的处境,力争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乡亲们尽心尽力的做事,为百姓做实事,急百姓之所急,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先后成立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等,让乡亲们生活上更加便利,还带领社员打了一口甜水井,让乡亲们有水可吃;并办了一个扫盲班,让社员们都积极参与学习的队伍中去,并感染着大家养成了爱好看书的好习惯。
在我看来,习近平人生的转折发生在梁家河,似乎在冥冥之中,他们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了他们结下的不解之缘。
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离开了梁家河,但他的为人处世深深影响着梁家河的领导干部们,20世纪80年代,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石春阳始终记着习近平的嘱咐:“多动脑筋”、“一碗水端平”,让梁家河成功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90年代末,梁家河成了延川县第一批一次性退耕还林试点村,那一年全村退耕1532亩,一次性退完,几年过去了,梁家河光秃秃的群山上已被绿树覆盖,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披上了绿装,一片郁郁葱葱,黄山变青山,阴雨过后的雾气遮掩在梁家河的上空,宛如仙境。自然环境变好了,不仅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还吸引着外来的游客,他们因地制宜发展了苹果产业,把果园建成了集观光、游览、采摘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让梁家河从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2015年梁家河成立了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的经营模式,吸引着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使他们从“土地”种摆脱出来,以多样化的劳动形式丰富着人们的“口袋”,同样迎来了整个梁家河的新面貌。
如今的梁家河不仅山美水美,村子换了新颜,还唱响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它不断学习着用新的发展理念武装自己,紧跟上时代的脚步,梁家河与曾经的“坎坷”挥手告别,整个梁家河弥漫着男女老少的“欢笑”,我读懂了习总书记对它的魂牵梦绕,原来这里不仅有他的七年青春岁月,还有他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人情味。
 
撰稿:路 平
审核:刘智慧